娱乐知识|泰伯是谁,泰伯出自哪里


中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哪个地方 古公亶父正妻生太伯、 仲雍和季历 。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 , 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 , 以便传位给姬昌 。 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 , 为了成全父亲 , 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 , 象当地蛮人一样身上刺满花纹、剪断头发 , 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 , 来避让季历 。
泰伯到勾吴后未娶 , 治理勾吴四十九年 , 九十一岁寿终 , 卒后葬于鸿山之上 , 传位于二弟仲雍 。 至此 , 泰伯成就了两家天下 , 一为三弟的周天下 , 二为二弟吴天下 , 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 , 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、三让王、江南人文之祖 。
扩展资料
有关泰伯奔吴的落脚地 , 眼下史学界依然流行多种说法 , 单江苏就为泰伯奔吴是在无锡一带还是宁镇地区就颇有争议 , 但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 , 泰伯当时所奔之“荆蛮” , 应指无锡、苏州一带 , 有关泰伯奔吴在梅里 , 后汉时期的《吴越春秋》、《泰伯墓碑记》以及南朝的《后汉书》等 , 都有泰伯冢在梅里的记载 。
江南地区的马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, 由于周人的来到而加速进入文明社会和建立国家 。 春秋末期 , 长江下游出现了一个显赫的国家 , 它就是始建于无锡梅里的吴国 。 吴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 , 是整个先秦时代公认的资历最深的姬姓诸侯国 。
伯渎河相传说为泰伯开发江南时所修 , 但在尚未得到考古证实之前 , 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说 。 尽管如此 , 作为比京杭大运河更早的古代运河 , 伯渎河的历史依然是漫长而古老的 。 据考证 , 伯渎河在吴王夫差时已存在 。
参考资料:
参考资料:

泰伯和太伯是同一个人吗? 、以吴国号为姓 , 出自姬姓 , 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。 商朝时 , 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(周太王)建立了周部落 。 太王有三子 , 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 , 生子姬昌(周文王) , 姬昌出世时 , 有圣瑞出现 , 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 。 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 , 再传位给姬昌 , 就决定自动让贤 , 便一起南下荆蛮(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) 。 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 , 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 , 号称句吴 。 泰伯死后 , 由仲雍继位 。 周武王(姬昌为文王 , 其子姬发为武王)灭商后 , 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 , 国号改称吴 , 并追封太伯为吴伯 。 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 , 建都今江苏苏州 。 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 , 但他避而不受 , 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 。 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:一支在政治上发展 , 出现了吴王阖闾 , 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;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 , 人丁繁衍众多 , 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 。 吴国被越国所灭后 , 其子孙便以国为姓 , 称吴姓 。
周文王和周泰伯是什么关系? 吴泰伯 , 弟仲雍 , 皆周太王之子 , 而王季历之兄也 。 季历贤 , 而有圣子昌 , 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 , 于是泰伯、仲雍二人乃奔荆蛮 , 文身断发 , 示不可用 , 以避季历 。 季历果立 , 是为王季 , 而昌为文王 。 太伯之奔荆蛮 , 自号勾吴 。 荆蛮义之 , 从而归之千余家 。 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 , 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 。 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 , 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意思 。 后来季历做了周季王 , 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 。 太伯在荆自称“句吴” 。 过了好久 , 到了周武王当政 , 武王灭了商后 , 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(泰伯无子)周章 。 武王封周章做吴王 。

推荐阅读